让每一条江河都成为永续发展的绿色动脉
江河是写在大地上的史诗,也是刻进民族血脉的基因。《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的出台,把这部史诗翻到了新的章节。《意见》对于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进一步提升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7月16日,水利部召开贯彻落实会议,部长李国英强调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河保护治理的战略定位和部署要求,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意见》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加快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江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祖国的江河湖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他围绕江河保护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饱含着江河情怀,蕴含的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人与江河、发展与保护等关系的深入思考、战略考量,为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江河保护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长江十年禁渔到黄河“几字弯”治理,从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到珠三角水网重构,过去十余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真正把河流当作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就能让危机变为转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江河保护治理仍然面临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影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风险隐患仍然存在;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长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江河治理不再只是守住“不出事”的底线,而是寻求高质量发展的上限。只有让每一条江河都成为安全江河、生命江河、幸福江河,才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是系统工程,更是长期任务。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传承弘扬水文化,健全江河保护治理制度,形成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要构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要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健全落实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制度政策体系,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实施地下水保护治理行动,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要持续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要推动建立贯通古今、繁荣发展的水文化体系,建构河流伦理。要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系统谋划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要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完善江河保护治理规划体系,推进流域协同治理。同时,要切实抓好组织实施,推动健全中央统筹、流域协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有关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宣传引导,营造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的良好氛围。
江河奔腾,国运所系;水脉悠长,民生所依。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年接着一年干,一茬接着一茬抓,让每一条江河都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动脉,让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人民幸福的时代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